
更多資訊

早期療育的黃金鑰匙:自閉症與ADHD(過動症)療育評估
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,每一個階段的發展都至關重要。然而,部分孩子可能因先天或後天因素,在發展上遇到挑戰。
適采聯合診所復健科職能治療師,同時也是兒童職能治療專家陳思穎深入解析「早期療育」如何協助自閉症類群(ASD)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(ADHD)的孩子,並分享如何透過專業的評估與介入,幫助他們回歸日常生活。
早期療育的起點:評估與黃金介入期
陳思穎指出,早期療育復健的核心目的是「協助孩子回歸日常生活與社會化」,因此她強調,這段旅程的第一步,會始於家長的細微觀察。
而通常會從家長在日常互動中觀察到的問題開始,例如:孩子互動模式出現異常、語言理解與組織困難等狀況,只要當家長有疑慮時,可以在孩子施打預防針時,請家醫科醫師進行初步篩檢,或是透過政府提供的篩檢表格了解狀況;若後續篩檢發現多項指標有異常,建議可以轉至「復健專科」或「兒童心智科」,由專科醫師進行進一步判斷治療!
且因孩子在0至6歲時腦神經發展最為飛速,故在此階段,也被視為早期療育的「黃金期」,對於需要早療的孩子至關重要!陳思穎強調,發展如同蓋房子,地基打穩,往後成長才會順利,一旦錯過黃金期,要追趕的過程會更加辛苦……
新冠疫情影響早療病童?
陳思穎也特別提到,孩子會透過外界的刺激,不停模仿行為,達到社會化的狀態,但在前幾年肆虐的疫情,讓近四年出生的孩子,因長時間只能待在家,缺乏與他人互動的經驗,導致「生活經驗不足」進而發展遲緩,這使得他們在社交和溝通能力上有所落後 。
亞斯伯格症與ADHD治療的核心與目標
陳思穎指出,在現行的精神醫學診斷中,其實已經沒有「亞斯伯格症」這個名詞,而是被納入「自閉症類群障礙(ASD)」中。
兩者最主要區別在於,亞斯伯格症的語言理解和溝通能力通常沒有顯著異常,但社交能力較弱,並會伴隨刻板或重複性行為。
- 判斷重點:缺乏推論他人心理狀態的能力,有時候會被歸類在「不會讀空氣」、「不會看場合說話」的類型。和他人互動相處之下會有共情能力較弱的感覺。也因此較難延伸出情感支持的行為。例如:當同學跌倒哭泣能知道同學是因為痛所以哭,但無法延伸出適當的社交方法,像是安慰同學,具有亞斯伯格特質的孩子可能會拿衛生紙給同學後一言不發的離開,繼續玩自己的玩具。
- 治療目標:在團體課中,當有同學哭泣時,治療師會引導他們學習安撫或退開,藉由幫助孩子擴充原本不在腦內的「行為選項」,進而達到社會化與共情力。
注意力不足過動症(ADHD)
這類型的孩子在課堂上,通常會出現不斷起身離開與分心等行為,因此,陳思穎指出,此類的治療目標是「消退不適切的行為」,並非完全消除。例如,從每堂課都想要中途離開,透過早療進步到可以忍耐三堂課!
陳思穎強調,早期療育的本質是「有目的性地玩」,而非填鴨式教育,且希望透過團體課程,讓孩子學習模仿並順應情境,從而適應社會環境,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運用所學,而非只有在治療室才會有良好的表現。
她舉例,當治療師在教孩子使用湯匙時,不是單純地要求孩子挖飯,而是透過如「藏寶藏」的遊戲,來訓練孩子使用前面三根手指頭抓握,以此提升學習動機 。
亞斯伯格與ADHD有改善的可能嗎?
陳思穎明確指出,這兩類神經性疾病並沒有所謂的「康復」或「完全好」的狀況,其治療的最終目標是「讓孩子適應生活,減緩不適切的行為」,因此,早療的目的不是讓孩子變得「正常」,而是幫助孩子能夠「適齡發展」!
同時她也強調,大眾媒體常將亞斯伯格症與「聰明但社交能力差」劃上等號,這些都是標籤化的錯誤認知。
而治療不僅是針對孩子,同時也是「療癒家長」的一種過程,早療除了教育家長如何引導孩子行為,更幫助家長們調適過於壓力的心態,避免對孩子的過度期待與標籤化孩子行為。
陳思穎表示,早期療育是一段漫長,但卻也是充滿希望的旅程!她以其豐富的臨床經驗,為我們揭示了早期療育的真正意義,不只是治療孩子的「症狀」,更是幫助他們找回自信、回歸生活並適應社會,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自己的時區裡,發光發熱。
•本文所刊檔案照片皆為經當事人同意使用,非當事人同意之檔案照片皆有完善保護程序•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