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細胞治療

細胞治療也有黃金救援期?亞東醫院張晟瑜:免疫力是關鍵!
癌症已連續41年高居死亡之首,每年奪走超過5萬條人命,如何更精準、有效且低副作用的方式治療癌症,醫學界向來對細胞免疫治療付予厚望。
因著再生醫療法規鬆綁,細胞治療的管道愈加多元,如何篩選正確的資訊以及掌握細胞治療的使用時機,也將成癌症患者的重要課題。
何時使用細胞療法?
亞東紀念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張晟瑜指出,細胞治療在臨床上,目前多半搭配傳統療程合併使用,如:化學治療、放射治療、標靶治療等,如何銜接與搭配既有的癌症治療,需要經驗豐富且專精在腫瘤治療的醫師進行嚴謹規劃,而目前法規必須要在衛福部計畫監管下的合格醫療院所進行治療,且僅開放一至三期標準治療無效,以及第四期實體癌患者自費使用。
張晟瑜以肺癌為例,因疾病初期症狀不明顯,許多病患發現都已是晚期。根據統計,肺癌的五年存活率大約只有5%,不過近年來,有賴於免疫治療與標靶治療的發展,加上醫療的進步,讓晚期肺癌患者五年存活率提高至15%-20%。雖然10位病患之中,可能只有1至2位有機會對免疫治療具有長期且有效的反應,但存活時間也相對較長。據此,他進一步解釋,免疫療法的主要關鍵是病患的「免疫力」。
免疫力V.S.存活率 免疫治療晚不如早
許多晚期病患在嘗試各種傳統治療後,仍未找到好的方法,為尋求一線生機,最後才做細胞治療。可是,從研究來看,這樣的情況通常為時已晚,因為身體作戰到最後,免疫力已不足,這時才把體內的免疫細胞抽取出來培養,就算再使用各種方法強化,也沒辦法繼續對抗癌細胞。因此,醫生建議,免疫治療的時間點應提早,比如第一線治療無效後,或是與第一線治療同步進行。
張晟瑜舉例,有位病患在被診斷出第四期肺癌時,就選擇細胞免疫治療與傳統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同時施打,學理上能發揮免疫治療最大功效,實際上該病患腫瘤大小穩定了三年以上;另一位則是早期肺癌的病患,在手術治療後,反覆在不同肺葉復發,表示體內一直存在少量的癌細胞,而這種病患使用細胞免疫療法效果通常很好,因為這個階段的癌細胞透過肉眼或影像都難以辨識,進行免疫治療強化免疫力後,就能夠讓效果發揮到最大。
可應用於多種實體癌 讓免疫細胞與癌細胞直球對決
細胞療法目前可治療多種實體癌,包括晚期腦癌、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、乳癌、肝癌、大腸直腸癌、胃癌、腎臟癌、卵巢癌與頭頸部鱗狀細胞癌。然而,張晟瑜認為,血液性的癌症如淋巴癌、白血病的治療效果最突出,這些癌細胞直接存活在血液或淋巴中,不像實體癌具有堅硬的城牆保護,若透過特定的偵測機制加強,可以讓免疫細胞更精準地殺死血液癌細胞。
(資料來源:衛福部細胞治療技術資訊專區)
基因、年紀兩大主因影響癌症
張晟瑜表示,只要是癌症,大概都跟基因遺傳脫不了關係,這是最重要的;其次,生長過程中接觸到的致癌物質,會在某一個時間點誘發癌症出現,只是每個人被誘發出癌症的時間點和風險暴露都有不同,但最常見的共通致癌因子就是「抽菸」。以肺癌而言,抽菸風險值遠高於其他風險,包括廚房油煙、空氣汙染(PM2.5)和職業暴露,例如石綿相關或礦工或噴漆等行業。
張晟瑜也指出,年紀是決定癌症的另一個重要關鍵點。大多數的細胞都是到了一定的年紀,累積了足夠的致癌因子,進而誘發惡性變化。肺癌平均診斷的年紀約70歲,不過也有患者正值青春年華卻不幸罹癌。他診治過最年輕的肺癌病患只有28歲,經檢測是屬於基因突變型的腺癌,或許,癌症的產生仍有待專家進行更多的研究來了解其致病原因。
因此,預防醫學是現代人自保的重要方法,張晟瑜提醒,尤其是有高風險的民眾,例如抽菸菸齡超過三十年以上或二等親內家屬有肺癌病史,更需要注意定期篩檢,配合國健署推行肺癌早期篩檢計畫,及早發現及早治療。張晟瑜認為,人體就像車子,都需要定期保養和維修,許多癌症初期症狀都不明顯,民眾更需要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,趁疾病尚未出現嚴重症狀時,即加以治療,避免疾病繼續惡化。
•本文所刊檔案照片皆為經當事人同意使用,非當事人同意之檔案照片皆有完善保護程序•
